排行榜 统计
  • 文章总数:423 篇
  • 评论总数:1 条
  • 分类总数:9 个
  • 最后更新:4小时前

StackOverflow播客分享:自建云 vs 租用云:数字主权时代的云部署新选择​

本文阅读 9 分钟
首页 AIGC 正文

在云计算主导的技术生态中,“租用公有云” 曾是企业和开发者的默认选择。

但随着数字主权意识的崛起,以及开源技术的成熟,“自建云” 正从少数技术巨头的专属方案,变成更多组织的可行选项。

Stack Overflow 播客中,Cozystack 核心开发者 Andrei Kvapil 分享了自建云的实践路径与核心价值,为我们揭开了 “不租云,自建云” 的底层逻辑。

自建云的核心驱动力:不止于成本优化

很多人误以为自建云的核心优势是节省开支,但实际上,数字主权才是推动这一趋势的关键。

在欧洲等地区,企业和机构愈发重视数据自主权,希望摆脱对超大规模云厂商( hyperscalers)的依赖,避免数据存储和合规风险。

此外,自建云能提供更强的定制化能力。公有云的服务套餐往往是 “一刀切”,而自建云可根据业务需求灵活调整资源配置、安全策略和服务类型,无论是运行传统虚拟机还是云原生微服务,都能实现精准适配。

开源技术的发展则让自建云的门槛大幅降低。Kubernetes 等核心工具的普及,以及 Cozystack、KubeVirt 等开源框架的出现,让中小企业也能借助成熟的技术栈搭建专属云环境,无需从零构建底层架构。

自建云的技术路径:从底层到上层的完整搭建

1. 底层基础:统一操作系统与内核

自建云的第一步是解决基础设施的一致性问题。不同厂商的操作系统、内核版本和模块差异,会给后续部署带来巨大麻烦。Cozystack 选择基于轻量的 Telus Linux 构建,将所需的内核模块和版本打包进镜像,确保在不同环境中运行效果一致,从根源上减少兼容性问题。

2. 虚拟化选型:按需选择部署模式

虚拟化是自建云的核心环节,需先明确业务需求:

  • 传统虚拟化:适合需要模拟物理服务器的场景,如 VMware、Proxmox 等工具,支持 ISO 安装、实时迁移等功能,操作逻辑贴近物理机管理;

  • 云原生虚拟化:若需大规模自动化部署,可选择 KubeVirt 等基于 Kubernetes 的方案,通过预定义模板快速创建虚拟机,实现资源的弹性调度,更贴合 AWS、Digital Ocean 等公有云的使用体验。

3. 核心编排:Kubernetes 的关键作用

Kubernetes 之所以成为自建云的核心编排工具,关键在于其声明式 API 和高抽象度。开发者无需关注底层实现细节,只需定义 “期望状态”,Kubernetes 就能自动完成资源调度和服务管理 —— 就像 Andrei 所说,“你只需说‘我想要一份披萨’,就会有专门的操作员为你处理”。

相比 OpenStack 等传统云编排工具,Kubernetes 的优势更明显:一是学习和运维成本更低,市场上相关人才储备充足;二是生态更丰富,可无缝集成存储、网络等各类开源组件;三是支持 “内外双 K8s 架构”,既可用作底层编排,也能为上层业务提供 Kubernetes 服务,降低认知负荷。

4. 两大痛点攻克:网络与存储方案

网络和存储是自建云的技术难点,直接决定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:

  • 网络层面:需解决 IP 地址管理、虚拟机迁移时的网络连续性、租户隔离等问题。Cozystack 采用 Kube-OVN 和 Cilium 组合方案,通过 BGP 技术实现 IP 地址动态迁移,借助 EBPF 策略管控租户流量,无需复杂配置即可实现安全隔离;

  • 存储层面:根据业务类型选择合适的存储方案。对象存储适合无需复杂文件系统的场景,可通过 CVit FS 基于块存储构建;块存储是虚拟机和数据库的核心需求,LINSTOR 是比 Ceph 更轻量的选择,支持数据跨节点复制,确保节点故障时数据不丢失;文件存储则适用于需要共享文件的场景,需部署 POSIX 兼容的分布式文件系统。

5. 上层能力:用户管理与服务集成

完成底层搭建后,还需完善用户治理和服务生态:通过自定义 API 服务器控制用户权限,仅开放必要配置字段,避免恶意修改;借助 Open Policy Agent 等工具制定安全策略,防范系统风险;集成监控、计费、配额管理等功能,实现云环境的全生命周期管理。同时,需提供与上层应用的交互接口,让部署在云内的 Kubernetes 集群、数据库等服务能无缝调用云资源。

自建云的适用场景与落地建议

自建云并非万能方案,更适合有明确数据主权需求、业务场景相对稳定、具备基础运维能力的组织。如果业务增长波动极大、缺乏技术团队,公有云的弹性伸缩和托管服务依然是更优选择。

对于计划自建云的团队,可遵循 “从小规模起步” 的原则:先基于 Cozystack 等开源框架搭建测试环境,验证网络、存储和虚拟化的兼容性;再逐步扩大节点规模,完善监控和安全策略;最后根据业务需求接入数据库、缓存等托管服务,实现从基础设施到上层应用的全栈自建。

随着开源技术的持续迭代,自建云正变得越来越 “轻量化”。它不再是技术巨头的专属,而是成为组织掌控数据、优化成本、适配业务的新路径。正如 Andrei 在播客中强调的,自建云的核心价值在于 “将基础设施的控制权握在自己手中”,在数字主权日益重要的今天,这或许正是企业技术架构的重要护城河。
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firsource.cn/aigc/2910.html
飞享资料更新-记忆宫殿课程、Lightroom教程及超全大模型资料分享
« 上一篇 11-05
当 AI 愈发智能,API 如何同步进化?
下一篇 » 11-0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