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州大学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双模式自监测锂电池热管理系统 - 一张双层碳布同时搞定冷却、预热和干-湿报警 --本文共计约1898字,阅读时间约6分钟-- Comments 这篇论文用了一种“水凝胶+碳纤维毡”的双层结构设计,造出了一个既能给电池高效降温、又能自己发电来监测自身水分含量的智能材料,一举解决了电池在高温和低温环境下的热管理难题。 Dr. Xin 目前电池热管理领域的主流方案,如风冷、液冷或相变材料,往往存在效率不高、无法低温预热、且缺乏状态自监测能力的问题。这项工作通过巧妙的双层材料设计与湿气发电原理的结合,首次实现了冷却-预热双模式切换与 hydration level 的实时自监测,为下一代智能、自适应、近零能耗的电池热管理系统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线,具有很高的工程应用潜力。 摘要 本研究通过设计一种粘附性水凝胶/吸湿性碳纤维(AH/HCFF)双层结构,开发出一种兼具高效散热(冷却效率达53.9%)、光热预热(可在低温环境下加热电池)和湿气发电自监测功能(最大输出功率密度38.6 μW/cm²)的智能电池热管理材料,实现了对电池工作状态的双模式调控与实时预警。 引言 研究背景: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和寿命高度依赖工作温度。高温易引发热失控,低温则导致容量骤降和锂枝晶生长。现有热管理技术如风冷、液冷、相变材料(PCM)等,或效率有限,或结构复杂,且缺乏预热与自监测能力。 本文贡献: - 贡献一:提出了一种具有高面外导热系数(0.81 W/m·K)和强界面粘附的双层结构AH/HCFF,显著提升了散热效率。 - 贡献二:利用碳材料的光热效应,实现了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快速预热(-20°C至25°C仅需4分钟)。 - 贡献三:利用双层结构中的湿气梯度实现了湿气发电,可通过电压信号实时自监测材料含水状态,预警冷却失效。 实验设计 实验对象: 主要材料包括碳纤维氈(CFF,厚3 mm)、LiCl盐、聚丙烯酸/季铵化壳聚糖/碳纳米管(PAA/QCS/CNT)水凝胶。电池为18650型锂离子电池(3.7 V, 2.0 Ah)。 测试条件: 冷却测试在25°C、70%相对湿度(RH)下进行,采用10C超高倍率放电;预热测试在模拟-20°C低温环境下,采用模拟太阳光(100 mW/cm²)照射。 研究方法 核心思路/总体框架: 通过针刺工艺提升碳纤维氈的面外导热性,并涂覆高粘附、抗冻抗干的水凝胶层,构建兼具高导热、强粘附、吸湿/解吸循环和光热转换能力的双层复合材料。 关键模型/理论基础: 湿气发电(Moisture-Electric Generation, MEG)原理:利用双层材料间的离子浓度梯度与水分子梯度,驱动离子定向迁移产生电势差,从而实现发电与湿度传感。 结果与讨论 图表核心内容 Figure 4b,c,d: 对比了包裹与未包裹AH/HCFF的电池在10C放电下的温升曲线和红外热像图。说明AH/HCFF能显著抑制电池温升,最大温差达28.3°C。 Figure 5e,h: 展示了在-20°C低温下,AH/HCFF在光照下自身及电池表面的升温曲线。说明其具有快速的光热预热能力。 Figure 6b,c,e: 展示了不同结构材料的开路电压(Voc)和短路电流(Isc),以及AH/HCFF的输出功率密度随外电阻的变化。说明其双层结构是高效湿气发电的关键,最大功率密度达38.6 μW/cm²。 Figure 7a,c,f: 建立了Voc与相对湿度、吸水率、冷却性能的关联,并演示了基于电压阈值(1.07 V)的冷却失效预警系统。说明湿电信号可用于可靠地实时监测材料 hydration level 并预警。 主要发现 : 1.AH/HCFF具有优异的冷却性能(η=53.9%)和循环稳定性(200次循环)。 2.材料兼具强大的光热预热能力,能应对极端低温环境。 3.独特的双层结构使其能利用环境湿度发电,输出性能优于多数已报道的MEGs。 4.产生的电压信号与材料含水率高度相关,可用于构建自监测与智能预警系统。 作者的解读:作者认为,这种将高效热管理、光热转换与湿气发电自监测功能集成于单一材料的策略,为开发智能、自适应、可持续的下一代电池热管理系统开辟了新途径。 结论 核心结论: 本研究成功开发出一种基于AH/HCFF双层结构的智能双模式热管理材料,它通过增强的热传导、蒸发冷却、光热预热和湿气发电自监测的协同作用,实现了对锂离子电池在不同温度环境下高效、可靠的热管理状态调控与实时预警。 展望 可以改进的地方: 文献中未明确提及本研究具体的不足之处。 下一步的方向: 文献中未明确提及具体的后续研究计划。基于本研究内容,潜在方向可能包括优化材料以提高发电功率用于驱动微型器件,或探索该技术在大型电池模组中的集成应用方案。 文献详细信息 原文标题: A Robust Dual‐mode Self‐Monitoring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via Bilayer Structural Design 发表日期: 2025年(具体月份未明确提及,根据DOI信息,在线发表时间为2025年) 期刊/来源: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作者姓名: Shanchi Wang, Zhihao Huang, Zhiguang Xu, Fang Guo, Tao Zhang, Min Hong, Pingan Song, Yan Zhao 作者机构: 苏州大学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;嘉兴学院中澳先进材料与制造研究院;南昆士兰大学未来材料中心 DOI链接: https://doi.org/10.1002/adfm.202507825
苏州大学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双模式自监测锂电池热管理系统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firsource.cn/news/2468.html